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

发表时间:2019/12/15 14:42:23  浏览次数:790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数字人文起源于“人文计算”。一般认为,“数字人文”最早可追溯到肇始于1949年的“人文计算(Humanities Computing)”。那一年,意大利耶稣教神父罗伯托•布萨(Roberto Busa)在IBM公司的帮助下,用计算机成功为托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和相关人员多达1100多万拉丁文的作品编制索引。这一成功,使得计算机在语言学领域的运用风行,并在此后逐步向文学、历史学、文艺学等领域扩展。20世纪90年代早期至21世纪初期,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文计算”的对象从电子文本逐步扩展到超文本、图像、视频、音频、数字地图、网页、虚拟现实、3D等多媒体,计算的领域也不再单单只在语言学领域,而是扩展到历史、音乐、艺术等多个领域。这种发展使得继续使用“人文计算”这个概念显得有些过时。2001年4月布莱克维尔出版社(Blackwell Publishing)首次出版了一部以“数字人文”为书名的图书《数字人文指南(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数字人文”迅速取代“人文计算”成为一个在西方广泛传播的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的代名词。

数字人文的定义难于界定。究竟何谓“数字人文”?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王晓光教授《全球视角下的数字人文:概念与实践》从对数字人文发展沿革的梳理,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徐力恒博士《欧美高校数字人文建设经典案例与当下议题》从国际学界对数字人文概念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一致认为“数字人文”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难于清晰界定,不仅过去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人所进行的界定和赋予的内涵并不一致,未来还将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和再定义过程中。王晓光教授认为,尽管难于定义,但是可以从当前数字人文研究人员的研究主题和数字人文组织机构的实践中总结数字人文的研究领域和范畴,并援引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和信息科学研究生院教授约翰•昂斯沃斯(John Unsworth)的观点,认为数字人文的主要范畴是改变人文知识的探索(discovering)、标注(annotating)、比较(comparing)、引用(referring)、取样(sampling)、阐释(illustrating)与呈现(representing),实现人文研究与教学的升级和创新发展。哈佛大学徐力恒博士认为“数字人文”的意义在于通过更智能的工具帮助人文学者提出、重界定和回答人文领域的问题。

数字人文可为人文学者提供新的研究范式和视角。数字人文会对传统人文学者进行何种改变?北京大学朱本军和聂华研究员在《数字人文及图书馆实践的新方向——基于人文研究与数字人文项目调查的视角》报告中对人文学者(主要集中在文、史、哲,及其衍生出来的艺术、美学、宗教、伦理等学科领域)与社会科学学者的研究范式进行了对比,认为人文学者较多采用定性研究,其创作或研究较多基于基础材料进行思辨、演绎推理、解释、叙述,而且个体性非常强、无固定的套路,而社会科学学者较多采用定量研究,其创作或研究结果较多基于对基础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重复再现。在他们看来,“数字人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将社会科学领域的某些研究方法引入人文领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软件或规模化数据为人文研究提出问题、界定问题和回答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    电话:+86-13569573108   传真:123456
版权所有:数字人文网 技术支持:www.shuzirenwen.com ICP备案编号: ICP备123456号